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吃面不吃雞
編輯t
2022年11月,韓國《日報》披露了一項數據:2021年韓國人的自殺率是23.6人/10萬人,是OECD國家平均值的兩倍以上。而韓國青少年的自殺率也令人揪心,高達11.3人/10萬人。
文章發布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再度引發了韓國社會的擔憂。
事實上,這樣的數據早在意料之中,從2017年到2021年,韓國青少年自殺率逐年增加,短短5年間提高了44%,而自殺未遂人數更是增加了69%。
對韓國青少年和畢業生來說,僅僅學業和就業上的壓力就足以逼得他們去尋短見,學生每天只能睡5個小時,畢業之后不整容根本找不到工作!
除此之外,韓國社會其他方面的競爭和壓力也毫不遜色。
那么,是什么樣的壓力把他們逼成了這樣?為何韓國人的壓力如此之大呢?
被逼到自殺的韓國學生
中韓兩國的教育體系在不少地方有著相似之處,如強調學習成績、高考至上等。
一般來說,一個韓國高三學生會在早上5點多起床,洗漱、穿衣后,很快就會到校參加早自習。在這段時間,學生們會復習昨天晚上沒來得及看的功課,或是做之前老師留下的作業。
早自習結束后,學生們會去食堂吃一頓簡單的早餐(例如面包、牛奶或雞蛋)。
上午的第一節課通常會在8點左右開始。這節課不會涉及詳細的課程內容,老師會向學生講解當天上課的內容,并留下一些預習的習題。
然后,在短暫的休息后,學生們需要上一節嚴肅的課程,例如數學、語文或歷史。這些課程對于高考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韓國學生的午餐通常是比較豐盛的,午餐時間也是他們少有的放松時間,然而這段時間不會持續太久。
下午的課程通常更加繁重和難以理解,例如物理、化學或地理。這些科目需要學生們具備較強的數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而且有時也需要進行實驗和實踐操作。
下午放學后,許多學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例如英語、數學、物理等課程。這些補習班通常持續到晚上10點左右,甚至更晚。
晚上10點半以后,這些青春期的孩子才得以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天的壓力徹底釋放,他們還需要完成老師留下的作業。
等作業完成,基本要到深夜一兩點。而這時距離第二天上學已經沒多少時間了。
在韓國,家長面對緊張的考學壓力同樣無能為力,他們只會默默“支持”孩子。而這份支持,又給孩子增添了一份壓力。
高考是韓國學生面對的最大考驗之一。每年有數十萬學生參加考試,但只有40%左右的人能夠進入大學,這已經成為整個國家關注的焦點。
為了應對高考,學生們需要參加大量的模擬考試和度的補習班。
一項研究表明,在高三學年,一個學生平均需要進行22次模擬考試。
此外,許多家長為了確保子女能夠進入好的學校會選擇花費大量的金錢,讓他們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課程,如語文、數學、英語和專業考試等。
即使不是馬上面臨高考,韓國的教育體系也非常重視課堂教育,學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學校內學習,而且晚自習和周末學習也是家常便飯。
數據顯示,初中生每天平均需要學習8.3小時,而高中生則更高,達到了10.7小時。每周,韓國學生平均需要學習66小時,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兩倍以上。
韓國特有的評價文化也是韓國學生的壓力來源之一。
除了考試成績,排名也成為影響學生未來前途的重要標準。在學校中,教師會把學生按照成績進行排名,同時還會根據考試成績發放各種獎勵和懲罰。
在社交過程中,學生們也會比較成績,以此來尋求自己的位置。根據一項針對韓國高中生的調查,46%的學生認為考試成績是導致學習壓力的主要原因。
教育資源分配不公也加劇了韓國學生的內卷。
韓國的高質量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名校和富人區,而農村地區和家庭的孩子很難獲得同樣的機會。
根據韓國的數據,2017年,韓國農村地區的高中生只有35%能夠考入大學,而首都圈的高中生則有70%能夠考入大學。
為了抵消教育不公造成的考學機會減少,農村孩子們只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學習。
學習不是一件壞事,前提是它沒有毀掉一個人的身心健康。
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學生面臨著的失眠、壓力和焦慮等問題。
根據韓國的調查,2018年,在韓國的9-24歲的年輕人中,有32.6%的人患有心理障礙,其中大部分是抑郁癥和焦慮癥。
而韓國公布的數據更加觸目驚心,2019年,韓國全國有2290名學生自殺身亡,其中75%的原因與學業壓力有關。
除了個人壓力,這樣的教育內卷也給韓國社會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因為高考成績是決定學生未來的唯一標準,所以韓國的學生只關注數學、科學和語言等幾個核心科目。其他的課程經常被忽略,這導致韓國的學生在其他領域的能力和興趣不足。
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韓國在數學、科學和語言的排名表現非常好,但在創造性問題的排名中卻位居倒數第一。
創造力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而韓國正在失掉這項能力。
整容行業的新客戶:求職者
當學生們走出校門,壓力不會有絲毫緩解,韓國的就業市場又是一個內卷的高發地帶。
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韓國求職者們已經被卷出了一種聞所未聞的行為:為就業整容。
整容本就是韓國的拿手好戲,據韓國整形外科美容協會的數據,截至2017年,韓國每年進行整容手術的人數已經達到130萬人,這個數字超過了韓國每年出生的嬰兒數量。
整容手術的主要受眾群體是青少年和年輕人。根據韓國整形外科美容協會的調查,2016年,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52.6%的人表示愿意進行整容手術。
更有甚者,據韓國媒體報道,有些求職者甚至在大學畢業前就專門接受了整容手術,其目的就是在就業市場上獲得更好的機會。
整容手術成為求職者提高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原因在于韓國的就業市場非常嚴格,用人單位往往對求職者的外貌和個人形象非常重視。
據韓國就業服務機構的數據,2017年,韓國大學生就業率為66.2%,而用人單位招聘的條件則非常苛刻,包括外貌、身高、體重等方面的要求。
許多用人單位會直接要求看到求職者的照片和身份證上的照片,以便評估求職者的外貌和相貌是否符合要求。
沒錯,這些用人單位不是在招模特,也不是在招藝人,他們可能僅僅是需要一個普通文員。
而對員工外貌有特殊需求的單位則更加苛刻,例如在韓國的業中,許多會對女性空乘人員進行身高和體重的嚴格限制,并要求她們穿著高跟鞋和化妝,以便塑造出風度翩翩、氣質高雅的形象。
這些限制和要求導致了許多女性空乘人員進行整容手術,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整容手術不僅成為了求職者提高競爭力的手段,還成為了一種“必修課程”。韓國的一些教育機構和甚至提供整容手術培訓,以便讓學生提高自己的外貌和形象。
在這些教育機構和中,求職者可以學習如何打扮、如何化妝,以及如何通過整容手術來改變自己的外貌和形象,以便在就業市場上獲得更好的機會和競爭優勢。
整容手術不僅在韓國的就業市場中普遍存在,也在韓國社會中引起了深刻的反響。一些人批評整容手術是對個人身體和健康的損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對外貌的過度關注。
此外,整容手術還會帶來一些風險和意外后果,例如感染、疼痛、腫脹、瘢痕等等。這些風險和意外后果無疑會對整容手術的接受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這些負面影響求職者們心知肚明,可他們為什么還要前赴后繼地爬上手術臺?
還不是韓國的就業市場給逼的。
據韓國就業服務機構的數據,2019年,韓國的失業率為4.4%,而年輕人的失業率則高達10.4%。尤其是在高校畢業生中,就業難度更是高得驚人。
2019年,韓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僅為60.9%,其中,文科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更為低下,僅為56.2%。這意味著,超過三成的大學畢業生無法在畢業后立刻找到工作。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過,韓國農村人口上大學的機會要比首爾等發達地區少很多。而非大學生的就業率卻超過大學生很多,達到了77%。
難道上大學反而成了求職中的不利因素嗎?
并非如此,這只能說明沒有接受過大學教育的求職者已經放棄了選擇的權利,這同樣是一個悲哀的現象。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用人單位成了最大的贏家,一個職位往往能吸引來無數的求職者,這使得用人單位可以用最挑剔的眼光來篩選求職者。
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一個文員之類的崗位都能逼得求職者去整容。
而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過分要求也不止于外貌。
韓國的就業市場也存在性別歧視。2020年,韓國的女性就業率僅為53.8%,而男性就業率則為69.1%。這反映出韓國在性別平等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韓國的就業壓力還表現在年齡上。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遇到歧視,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
但是,即使是年過40的人也不能放松警惕。據韓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2020年,韓國40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失業或沒有固定的工作。
此外,韓國的工作文化也加劇了就業壓力。在許多中,加班是家常便飯,而且長時間工作被認為是一種表現出忠誠度和責任心的方式。
這種工作文化給年輕人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因為他們需要表現出自己的價值,甚至可能會犧牲自己的健康和私人生活。
可是如果你不愿受加班,那就只能出局。
盡管韓國采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就業壓力,例如推出了“青年就業創造項目”和“創業券”等政策,但是這些措施并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根據韓國的數據,2023年韓國的就業率預計將達到64.9%,與前幾年相比基本沒什么變化,這說明韓國的就業市場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韓國人為何這么卷
韓國的歷史背景是韓國社會壓力的一個重要來源。
文化和社會價值觀也是韓國社會壓力的重要來源。韓國是一個文化悠久的東亞國家,但其文化和社會價值觀也為韓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例如,韓國的傳統觀念中強調家庭、責任和拼搏,這導致許多韓國人感到必須滿足家庭和社會的期望。
此外,韓國的文化觀念和社會價值觀也非常注重外在形象和表現,這使得許多人在外在表現和社交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韓國在20世紀經歷了一系列戰亂和變革,被日本入侵、被美國控制、與中國對抗……這些事件不僅對經濟和造成了影響,也塑造了韓國人的性格:要強,但壓抑、偏執。
韓國在20世紀六十年代末經歷了漢江奇跡,但這一經濟奇跡并非完美無瑕,它也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
韓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和社會階層分化現象明顯。此外,韓國的經濟發展也導致了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就業不足、工作強度大等。
根據韓國勞動部的數據,2020年,韓國失業率為3.8%,但許多人仍然面臨就業不足和工作壓力等問題,這使得韓國社會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而近年來韓國經濟的不景氣則瞬間引爆了這些火藥桶。
韓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出口和制造業,這導致了韓國經濟高度依賴外部市場。然而,隨著國際市場的變化和競爭加劇,韓國的出口業務開始放緩。
根據韓國的數據,2020年,韓國的出口額為5128億美元,同比下降5.4%。
這也導致了韓國經濟增長率的放緩,2020年,韓國的GDP增長率為2.0%,是15年來的最低點。
經濟增長的放緩和停滯把問題和壓力擺到了韓國人眼前:就業不足、失業率上升、工資水平下降……
而當韓國人想要從之前幾十年的積累中尋找一點安慰時,卻發現自己一直在幫財閥賺錢。
韓國的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少數的大企業和行業,例如三星、現代、LG等大型企業和汽車、電子等行業。這樣的經濟結構導致了韓國的經濟不平衡和社會階層分化現象。
2020年,韓國的最低工資標準為8590韓元(約合7美元),但許多人的實際收入卻遠低于這個標準。
此外,韓國的社會福利也存在問題,例如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費用高昂,這使得韓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面臨更多的壓力和困境。
2020年,韓國的Gini系數為0.349,是OECD國家中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
前面的兩代人奮斗了幾十年,錢都落進了財閥的口袋。當民眾需要之前的財富積累來度過難關時,財閥說:“你們得奮斗,得自食其力啊!”
于是韓國人又把財閥的話當成了圣旨,開始順應新的環境,為了一個渺茫的機會爭先恐后,于是度的內卷發生了。
與此同時,低迷的經濟也使得社會撕裂加劇,不同性別的矛盾、不同階層的矛盾,不同年齡段的矛盾,無一不在加劇競爭。
當有一天我們聽說韓國人不沒卷了,那可能是韓國人找到了未來的方向,但更可能的,是他們已經徹底放棄了希望。
參考資料:
佚名.公平的錯覺:韓國高考背后的殘酷物語[J].記著觀察,2019,(19).
李娜.韓國畢業生求職前狂刪社交媒體[N].環球時報,2017-04-18.
樸光海.預期與現實的落差:韓國年輕人的就業困境[J].2022,(22).
韓國統計廳.2022年安全報告[EB/OL].韓國統計廳官網,2023-04-28.
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