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我們身邊的韓國產品正在肉眼可見的減少。
一直傲嬌的韓媒去年還總結還說領先中國1.5年左右,如今也不得不承認:除半導體外,已全面超越韓國。
這背后另一個令韓國人焦慮的事實是,韓國的產品,在中國賣不動了。
自從32年前我國和韓國建交以來,除了第一年我國對韓國出現了10億美元的順差之外,其余31年一直是韓國對我國的順差。
韓國賣到中國的產品主要是三大品類,其一是,家電數碼產品;其二是汽車產品,其三是服飾與化妝品。如今這三大類正在中國市場全面敗退。
曾經以三星和LG為代表的家電和電子產品在國內占據了重要份額,的手機和電腦、LG的冰箱電視洗衣機都是賣場里顯眼的位置,2006年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16%,如今三星和LG幾乎難覓蹤跡。
以現代和起亞為代表的韓系汽車在經歷了短暫輝煌后,便斷崖式的衰敗。2013年現代是中國市場第四大車企,到了2017年在華市場份額不足2%,現在一年都賣不了幾臺。
陷入滑鐵盧的還有韓國服飾和,曾經被年輕女性追逐的美妝品牌菲詩小鋪和伊蒂之屋更是經營慘淡,最后只能關門大吉退出國內市場。
韓國食品農心泡面苦苦支撐,而好麗友此前直接閉店下架了。
截止到去年11月,韓國出口到我國產品的貿易總額為1248.35億美元,而從我國進口的商品總額度卻達到了1428.49億美元。兩相比較下,出現了180億美元的逆差。
這背后是什么原因?
首先是中國產品技術升級,對產品進行了平替。
從汽車市場來看,8月份中國市場中系最高(67%)、德系次之(13.8%)、日系第三(10.2%)、美國品牌,5.8%;韓國品牌,1.6%。現在韓國車已經茍延殘喘了,主流群體基本不會選擇。
韓國媒體總結了兩大方面:一種是,韓國說他們研發人員工作時間少,創新緩慢,比如電動車比中國晚3-4年。另一方面是韓國說他們一些創新應用審批冗長,比如中國無人駕駛已經在試點L3/L4,韓國還是L1/2。
當然這些原因都存在,但核心問題在于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產業鏈帶動的產品體驗、智能化升級以及操控、設計層面全面超越了韓系車。電機、電控與電池技術,中國新能源車領先全球,更是韓系車所不能及,即便從零部件來看,閃存,是長江存儲的層數最高;在AI芯片,在處理器和PC處理器、服務器處理器,韓國很多都不如中國的,甚至沒有,車用芯片韓國也不如中國。
從產品體驗到元器件與核心技術,韓系汽車都不如中國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敗退,是在情理之中。
韓系手機家電在中國的衰退背后
韓系家電在中國的衰退,Note7的是一個轉折點,三星手機由于首家開創了大屏系列,在中國市場曾經多年霸占市場第一,但隨著華為小米等國產手機的崛起,三星手機的產品競爭力被削弱。
但彼時三星由于全產業鏈優勢,依然在中國高端手機市場擁有一席之地,致命一擊在于note7的,三星的雙標處理。三星在全球都召回了產品,但唯獨在中國不召回,這件事充分體現出三星的雙標與傲慢,中國消費者被歧視,最終是用腳投票,讓三星在中國市場徹底喪失了市場。
手機產品是三星電子產品的一個標桿,中國手機產業鏈的發展,從屏幕到電池、芯片等領域,國產替代不斷重創三星。比如三星屏幕一直是支撐它高端市場溢價的基石,但京東方到現在,已經占領了全球20%以上的lcd面板市場,國產面板占據了50%,這里面吃的就是LG和三星原來的市場。
在半導體存儲市場,三星,美光,海力士三家是最大的,但是偏偏命令韓國不準搶奪美光被懲罰空出來的市場,給國產替代騰出空間。這導致三星在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也在大規模失去。
三星手機喪失市場,最終也波及到電視、冰洗家電等產品。加上國產家電在技術與產品領域卷出了新的高度,韓系家電也逐步敗退。
產品的信任價值喪失以及欠缺對中國市場的尊重,最終重擊了韓國電子產品。
韓系化妝品為何也不行了?
曾幾何時,韓國化妝品是眾多中國年輕女性日常護膚和化妝的首選,中國近20年來一直是韓國化妝品最大出口目的地。但2023年上半年,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化妝品金額激增190%,令韓國震驚。
一方面是中國當時的審美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一方面也是過去韓劇、音樂、綜藝節目等韓國流行文化中國消費者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這導致消費者追捧韓系的服飾與化妝品,韓式妝容和服飾被認為是時尚的代表之一。
從現在來看,國貨品牌的迭代創新與崛起和消費者審美的轉變很快,最近五六年,國內各大商場幾乎已經看不到韓妝品牌,線上購物平臺也只剩下少數韓國高端護膚品品牌。國產化妝品以過硬的質量、有競爭力的價格,讓眾多年輕消費者放棄了韓國貨。
韓系淪為性價比的代名詞。
全產業鏈帶動的技術提升,文化自信,推動消費者產品審美變化
從另一方面的深層原因來看,源于中韓產業高度重合,中國有龐大的市場與產業鏈,而韓國本土市場太小,其實過去一直是依賴中國市場發展的,無論是家電、手機數碼、汽車、服飾化妝品領域,韓系產品有一定的競爭力,但又談不上具備太高的技術壁壘,過去搭上了中國發展的順風車,早些年中國在這些領域還處于追趕階段,才會這樣順利。
但韓國又是不斷作死。2016年,韓國允許在國內部署薩德系統,后來配合美國對中國芯片產業制裁,這導致韓國產品在市場上不斷失去中國消費者,其次是由于美國的遏制和封鎖,讓我國從全產業鏈上,逐步擺脫了對外部的依賴。
從能夠自己生產到不斷出口,如此一來,重擊的,恰恰是韓國這種本身產品壁壘不算高,競爭力不太夠的國家。
事實上,經濟發展、收入提升以及消費者眼界的開闊,對審美與認知的影響是很大的。
相信很多人回過頭去看當年對韓劇、韓系化妝品與電子產品的迷戀,認為那是潮流的代表,或許會有一種“很傻很天真”的感慨。
這本質在于當時經濟發展的局限與國產產品的局限影響了消費者審美與認知,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國產手機、汽車、家電、化妝品等產品、技術等全面提升,把消費者的審美與認知拉升了一個檔次,當見過了山巔的云海,自然也不會再迷戀屋頂的風景,很多人也逐漸看不上韓系的產品。
這本身是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文化自信。現在的中國衣食住行乃至其他領域,越來越多的產品,從質量到技術表現,都已經超過了韓系產品,甚至中國制造業已經做好了淘汰所有韓國零部件的準備。產品質量、技術提升以及文化自信帶動的消費者產品審美變化,是韓流產品在中國敗退的根源。但從中韓產業的重合度來看,韓系產品最壞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