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圖片 ▲立即報名
“金物獎”是專門為國貨品牌設立的獎項。
自2020年發起以來,我們一直放眼尋找中國好產品,希望通過更深度的行業觀察、更體系化的評審標準,幫助好產品脫穎而出,助力新國貨品牌崛起。
除了產品評選,我們更希望通過國貨賽道觀察和案例解讀,為創業者提供一份“創業指南”。
由此,我們推出“”觀察,觀察國貨賽道里的各個行業的新現象,并結合金物獎的評選標準,邀請在行業內深耕多年,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專家評審為你解讀,理清方向。
這,我們一起聚焦“美妝賽道”中的“功效護膚”。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吳曉波頻道)
研究成分,是杭州白領珊珊的護膚必修課。
“早C晚A。”在買一瓶護膚品之前,她總是會研究一下產品配料,“所謂C就是維生素C,可以美白;A指的就是A醇,抗老抗皺的關鍵成分就是它了。”
多年的護膚踩坑經驗,讓她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自認被“知識武裝過”的珊珊看來,什么明星同款都是紙老虎,成分和功效才是關鍵。
與珊珊這樣的成分黨一同崛起的,是“功效護膚”的理念。眾引傳播發布的《功效牌戰略研究》這樣形容:玻尿酸保濕、煙酰胺、神經酰胺修復、刷酸煥膚等成分護膚在市場中各領、歷經興替。
于是,品牌方也開始借勢,在宣傳上一窩蜂地主打“成分”。這時候問題也來了,如果功效護膚卷到最后是“賣成分”,對于品牌來說,會不會是一種損害?
畢竟,如果大牌和白牌都是玻尿酸,白牌賣100元一瓶,你憑什么賣200元呢?
功效護膚,卷到最后是什么?
在討論這個“送命題”之前,我們先把品的原料講一講。原料成分,對于美妝品本身而言,是“底層邏輯”。
就像一杯奶茶,可以用植脂末調出來,也可以用新鮮的奶和茶沖泡出來。但是,當大家都開始用鮮奶和鮮茶比拼時,賽道就卷起來了。
美妝產品也是一樣。一提起抗衰,就比拼多肽、視黃醇、玻色因;一說要美白,煙酰胺、維生素C、葡萄籽就活躍起來;如果要抗敏修復,積雪草、神經酰胺、洋甘菊必須擁有姓名。
卷到后來,當單一成分已經不足以成為某個品牌的優勢時,“新成分”的,就成了美妝們的一個方向。
研發成分的比拼如火如荼 。據《未來跡Future Beauty》統計, 隨著2021年5月1日化妝品新原料注冊備案系統在國家藥監局網上辦事大廳開通,截至2022年9月16日,已經有36款新原料通過了備案。其中,國內企業申請的新原料超過半數。
說白了,這是一個“技術競爭”,也是國貨美妝近期致力突破的方向。
拿“膠原蛋白”來說,作為美妝護膚領域的知名原料,它一直以動物源性為主。從牛跟腱、豬蹄提取而來,存在不夠純粹、活性較低、易變性等問題。
直到1994年,中國生物化工專業的第一位女博士范代娣教授訪學回國,組建科研團隊開始了重組膠原蛋白的研發,并在2000年成功研制出重組膠原蛋白核心技術,才解決了以上問題。
相比動物源膠原蛋白,重組膠原蛋白有著更好的安全性以及可進一步加工優化等優勢。
1994年到2000年, 是中國膠原蛋白領域艱 苦卓絕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階段;2000年,范代娣教授成為巨子生物首席科學家,又開啟了8年的重組膠原蛋白產業化之路。
14年的持續技術投入,才讓以巨子生物為代表的國貨美妝企業走到中國消費者眼前。
“重組膠原蛋白”的例子,是否證明國貨美妝已經掌握核心技術? 功效護膚“卷”成分,方向是否正確? 就技術層面,國貨美妝應往哪里努力?
金物獎“技術創新”的評選標準中,行業前沿性、發明專利以及產業影響力分別占比30%、20% 以及50%。
由行業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通過衡量產品所承載的技術領先性和持續性,發現具有創新力及技術力的好產品。
因此,在這方面,金物獎可以提供一個參考角度。
我們帶著相關問題向金物 獎評委、美國BeautyStreams美妝智庫全球合伙人、上海家化原董事總經理王茁老師發起了提問,下面就由他來解答吧。
王茁
金物獎評委
上海家化原董事總經理
美國BeautyStreams美妝智庫全球合伙人
Q1
現在的品牌功效護膚“卷”成分,方向是否正確?
王茁:品牌越來越追求功效護膚的趨勢,在我看來是一種必要的升級,但也是一個偏頗的方向。
為什么說是一種必要的升級呢?
現在消費者的受教育程度、知識水平有了顯著提升,所以他們有了對功效的認知需求。作為供給側的企業和品牌來說,在功效方面做相應的升級,是一個必要的進步。
但為什么又說方向偏頗呢?
的本質并不是說像藥品那樣去講究功效,因為化妝品包含情感、藝術的成分,甚至包含消費者的身份意識或者是個性表達。如果大家都在往成分這個方向上努力,那肯定會越來越卷。
如果內卷下去的話,大家都在成分上做文章,那對美妝行業就有可能是一種傷害,因為成分并不等于功效。
如何理解成分不等于功效呢?一個產品的功效主要取決于它的配方,配方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成分,單拎某一種成分出來是不足以支撐它的功效的。某一成分也不是加得越多越好的,需要有一個恰當的比例。所以單獨講成分,過于簡單和幼稚了。
Q2
你怎么看待“美妝爭相研發新成分”?
王茁: 成分的升級是可以通過幾條道路發展的。
一、不停地去尋找新的成分; 二、 對舊的成分比例進行優化,同時又保證沒有副作用; 三、 配伍,把幾種成分組合起來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我認為,增加新成分也是很必要的。 因為現有的成分種類畢竟有限,每個品牌都做跟成分關聯的工作,各自都想把成分化為自己品牌的標簽。這樣的話,肯定有對新成分的需求。
雖然本土的化妝品企業在研發新原料了,但坦白講,中國在這方面起步晚,發展程度還非常低,目前創新性的原料總體上是被國際原料壟斷的。國外的優勢是基礎研究比較發達,研究所和大學承擔了這個工作,給應用研究帶來了很多的保障。
未來的挑戰是巨大的。我們現在所做的新成分在增加,但并不見得都能夠被全世界所認可;所謂的新成分也有可能是一個低端的替代。
總結來說,新成分應該研發,而且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Q3
國貨原料的技術創新做得怎么樣?
王茁: 我看到一個現象,國內上市目前研發的比例可能都在2%左右,幾乎沒有一家超過3%,肯定都沒有達到5%。
一個行業的研發投入比例是這樣,可想而知它的技術含量會有多少。所以才會內卷到大家都講技術故事,但所研發的成分未必真有實際的效果。
技術對于很多本土的化妝品企業來講,很多時候更像是一種化妝術。
化什么妝呢?化個技術妝,化個成分妝,化個功效妝。這些企業沒有從本質上去重視技術研發。
尤其是銷售規模幾十個億的大企業,連3%都不愿意拿出來搞技術研發,怎么跟國際上花幾億甚至是幾十億美金在研發上的大去比?差距可想而知。
其實中國化妝品本土行業在近五年里又一次被打臉。在高端上不僅沒有進步,而且還退步了,這個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大家似乎沒有覺得恥辱。
我認為,中國偏大一點的美妝企業,應該擔負起提升整個產業的技術水平的責任,做好研發的投入。 這個行業的發展需要的努力,特別是大企業的領導人要足夠清醒、有志向、有能力、有作為。
Q4
就技術層面,國貨美妝應往哪里努力?
王茁:第一,我認為基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未必是需要整個美妝行業來全力做這事。 可以學習國外,靠科技和教育機構要來做基礎研究,特別是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進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努力方向,這才是真正的“主義”。當然有條件的企業做一些基礎研究也是很好的。
第二,聚焦專業是比較重要的。 中國的美妝護膚以及原料不應該浮于表面、遍地開花,必須得聚焦幾個擅長或者特色方向,不要好高騖遠、貪多求全,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原則。
第三,一個產品真正的功效需要拿出來檢驗。 現在的成分派也好,功效派也好,很多只是舉個旗、掛個招牌而已,更多的是在講故事,關于成分和技術的故事,沒有特別多基于數據的驗證。
另外,技術和審美應該是統一的,化妝品是內外兼修的產品,包裝作為載體,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有很大影響。 所以,我認為本土品牌要加強在材料包裝技術上的創新。我們還需要多多關注營銷技術(MarTech),要擁抱技術的變革和升級,包括像元宇宙這樣的新技術趨勢。在這方面,一些國外的品牌已經走得比較前面了。
與國貨同行第三年的金物獎,希望能夠樹立起一批值得被市場接受和扶持的國貨品牌,堅持做對的、有價值的事,給在國貨賽道拼搏的創業者們更多的力量。如果你有品牌有產 品,同時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但缺少專業獎項上的背書和產品對外展示的窗口,歡迎免費報名參與2022金物獎。
長按掃碼▼立即
點擊下圖▼立刻報名
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