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線記者 張庭銘 劉佳
上海某享有“至本”的商標,其旗下的國貨護膚品品牌“至本”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河南某從非官方渠道取得“至本”洗面奶貨源后,在成都某經營的微信小程序上以顯著低于正品的價格進行售賣。
那這樣沒有獲得授權還低價售賣某品牌化妝品的行為是否涉嫌違法?提供交易的電商平臺又是否可能違法呢?
典型案例:發現自家的洗面奶在非官方渠道低價售賣
上海某享有“至本”的商標,其旗下的國貨護膚品品牌“至本”成立于2012年。該曾在各平臺發表,其授權銷售渠道僅限于淘寶/天貓至本旗艦店、京東至本官方旗艦店、抖音至本官方旗艦店。
但是,有一天, 上海該發現印有“至本”品牌標識的洗面奶在成都某商家經營的小程序上有售賣。更過分的是,在該小程序上洗面奶的銷售價格還顯著低于自己家的正品。
原來,是河南某從非官方渠道取得假冒“至本”洗面奶后,在成都某經營的微信小程序上進行售賣。自己好端端的洗面奶不僅被冒充了,而且還被假冒的產品打了“價格戰”。這把上海某氣得不輕。于是,該向四川貿易試驗區提起訴訟。
經過四川貿易試驗區審理認為,河南某未經許可銷售被訴侵權產品,侵害了上海某享有的商標專用權。成都某作為某小程序平臺的經營者,其經營范圍涵蓋百貨,參與了被訴侵權產品銷售頁面文案的編輯、上傳以及產品資料的審核,也參與了交易款項代收(后按協議與河南某結算),事實上深度參與了銷售行為,構成共同侵權。
綜上,判決河南某、成都某賠償上海某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元。
法官點評:
隨著化妝品行業品牌聚集效應突出,化妝品消費場景更多地向線上延伸,導致假貨橫行、竄貨嚴重,化妝品已經成為假冒偽劣的重災區,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品牌商的信譽也會受到重創。
本案被告河南某從非官方渠道取得貨源,并在被告成都某經營的小程序上低價售賣,行為難言正當。電商平臺經營者成都某通過編輯、審核文案、收款等行為深度參與平臺內經營者與用戶的交易行為,認定其與實際銷售者也就是平臺內經營者河南某構成商標共同侵權,承擔賠償責任,充分發揮了司法威懾作用,彰顯對化妝品市場秩序的維護以及打擊知識產權違法行為的決心,為化妝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