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從“角色”的角度針對日本動畫的變異創造進行了相關內容淺析,那么本期則轉由“作品”出發,試圖從另一角度對其手法進行探討與研究。
盡管近幾年原創動畫的數量如同雨后春筍般節節上升,但不可否認的是,改編類動畫仍然強勢占領著每季新番的主流地位。在“改編三巨頭”的陣型當中,盡管作為乙女向聚合地的游改和以龍傲天形式開啟異世界后宮之旅的輕改偶爾會橫空跑出一兩匹,成為當季度新番中最為亮眼的存在,不過仍然稍遜于身為老前輩的“漫改作品”。
既然是改編類動畫,要無縫接原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改編類占大比例的動畫作品中,出于監督和編劇喜好和風格不一,對故事主題、結局的變異創作比比皆是。
被變異的改編類動畫是否應該向原作道歉?從結局到角色的更改是否代表著不尊重作者?這種對作品的變異創造,又有何優劣之處?
一、故事內容“微整形”
無論哪個制作選材,但凡是改編類動畫,最先被“整形”的必然是故事。如此更改的原因姑且分為三部分:
一是因為原作內容撐不起動畫制作的速度。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短篇連載,無論是當年《家庭教師reborn》、《犬夜叉》、《火影者》,還是如今的《海賊王》、《名偵探柯南》都或多或少面臨過類似的遭遇。
別把長篇動畫不當槽點,這些原創內容受到的非議與爭論并不亞于同系列改編原作內容的某些新番。如“捕快路飛”系列經常穿插在重要主線劇情之中,海米們等待一星期的心情猶如當頭棒哭,心有不快在所難免。又比如《進擊的巨人》ova系列那崩壞得簡直令人發指的程度,確實有點原作看了都要吐血三尺的節奏。
我點開的是八點黃金檔吧……
二是因為動畫制作覺得原作除了設定之外別無可取之處。當然這個傲嬌十足的決定前提必須是得到原作者的同意,不然原作者一言不合要求撤回重制的話,就不是一兩個總編集能搞定的事情了。
這種情況的例子不在少數,但就近來看最典型的莫過于《東京喰種》系列。盡管不乏小學生將“東京吃貨”奉之為神作或入宅作,卻仍然無法擺脫該作兩季度銷量瘋狂暴死的趨勢,對比一下該作漫畫的銷量,我想原作黨估計悲傷順流也能成河……
該動畫在制作畫面上可圈可點的地方確實不少,人物情感的描述也算到位,無奈原創故事的設定和發展沒能與原作并肩,糟糕的節奏之下,與原作粉絲心中的預期大相徑庭。估摸也只有國內敢說它與《Fate/stay night》同臺競技,以及沖擊大前輩巨人的閉嘴位置了。
三是因為動畫與作者都認可并贊成改編有利于后期動畫發展。與上一個例子的區別就在于,這種情況是基于作者對動畫能力的認可,以及動畫對市場的敏銳性。
這類型改編動畫的數目也相當驚人,如鋼煉系列的兩部TV動畫,第一部劇情采用完全脫離原作的原創動畫路線,直至第二部才回歸原作,重走主線劇情。無獨有偶,緊隨其后的《偶像》、《戰國BASARA》、《夜櫻四重奏》等耳熟能詳的作品,基本上都屬于在原作設定上衍生出來原創動畫,它們當中涉及的劇情和原作幾乎沒有太大的關系,卻意外地收獲到“動畫黨+原作粉”一致贊同的雙贏局面。
不是每一部漫畫的作者都叫牛姨,也不是每一部動畫都有能力成為鋼煉第二,骨頭社對待作品的改編敢作敢為的態度確實值得敬佩,但聯想其暴死的作品也不算少,因此沒有篤定的實力水準還是不要太輕易嘗試為好。
《汪汪忠臣藏》原著結局里血腥和殘酷貫穿始終,但到了動畫卻變得溫馨且勵志;
稱“莎翁四大悲劇之一”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成動畫顯得尤為陽光明朗勵志向;
原作《封神演義》當中的“封神榜”最初本是姜子牙提出,而動畫當中的姜太公卻公開反對封神儀式,以此將監督想要表達的“反神權思想”凸顯出來;
童話風格的《借東西的小人》原作理應屬于5歲孩童的睡前故事范疇,但經過宮崎老爺子之手不僅深化了主題,還升華了內涵,讓其成為一部思考“環保、地球與人類”的社會性動畫。
這些有關于原作故事的“微整形”變異創造手法,在背負罵名之余,也享有盛名。這也從側面表達了觀眾對于一部動畫的認可并不單純停留在它是否改編了原作,又或改編了多少原作內容,只要這部作品足夠精彩,在中心思想上的重塑絲毫不遜色于原作,監督與編劇在主題的把控上新穎另類且令人眼前一亮,那么就不妨礙它成為觀眾心中的最佳代表之作。
二、角色調整與增加
在開談這部分之前,或許有小伙伴們會有所疑惑,上回主編已經就“角色”的變異創造羅列了三大塊內容,與這里還接著這方面內容是不是重復累贅了?其實不然,這部分的角色變異是針對原型角色做出的調整與修改,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原創角色的加入。
我們先來看動畫對原型角色的修整。
作為“復仇素材”的先驅動畫作品之一,《巖窟王》的魅力與震懾力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漫迷粉絲,其重整塑造的“唐泰斯”更是刷新了人們對“山伯爵”的看法。原著中的伯爵雖是仇恨與復仇的化身但人性尚存,他的善良與寬容驅使了他最終選擇原諒仇人,為故事畫上了一個堪稱完美的休止符。
但是,同樣的角色到了動畫,則變得面目全非。出現在神山修一劇本之下的伯爵大人,非但人性扭曲善良全無,甚至一度被仇恨蒙蔽雙眼,誓言哪怕是不擇手段也要將所有陷害他的人推下地獄。
一個角色,兩種天淵之別的性格色彩,在動畫與原作中得以充分體現。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調整是對原作者的不尊重,但事實上,相比起原作,更喜歡動畫的人物臨摹的原作粉絲不勝枚數。“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種角色揣摩都能讓人擁有別開生面的見解。
不過,同是借用原型人物,能達到上述效果的作品并不多。當下很多新番動畫對于原型角色通常只采用“人設”與“背景”兩部分內容,目的很簡單,單純為了作品乍眼看上去顯得特別耐人尋味,讓觀眾油然而生一種“我讀懂了官方都在玩哪些梗”的自豪感。這種做法不僅容易令原作粉絲心生厭惡,有時候還會引起傳統媒體的口誅筆伐。
第一季聲勢平平第二季人氣高漲的《文豪野犬》由骨頭社出品,制作水準相當不錯,個人更喜歡第一季。動畫中各類文豪角色與原型人物遭遇改動很多,如經常被太宰狂坑的國木田獨步,現實當中逝世于1908年,與1909年出生的中島敦、太宰治素未謀面;又如現實當中太宰治和芥川兩人并沒有見過面,芥川作為太宰一生中最為崇拜的人,他的死去讓太宰受到極大的,而屢屢落選芥川獎更是太宰一生中過不去的坎。
盡管該作制作質量上佳,各方面都積累了不錯的人氣,但由于角色之間感情曖昧、性格遭遇變化過大,因而在第一季播出之際多次傳出與的。
與之相似的,還用爛了的江戶川亂步與二十面相。
接下來我們將目光鎖定在原創角色身上。
早前日本媒體做了一份挺有意思的社會調查,動漫愛好者就“不希望看到動畫中出現的問題”展開一輪相當激烈的討論,跟帖羅列的問題很多,但排名靠前且贊成率比較高的回復基本上圍繞“原作人物和原創人物之間的關系”進行闡述。比如“最討厭原創的角色對原作的角色進行說教”、“原創角色一上來就開掛”、“原創角色和原作角色關系太好甚至把其他原作角色的光芒掩蓋”等等。
這種在原有角色之下進行增加性變異創造的手法,稍有不慎極容易導致原作崩壞與角色戲份分配不均,原創粉與原作粉掐架現象頻頻發生。如《魔卡少女櫻》中的李莓鈴,盡管后期成功刷到了不少好感,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原創角色,剛登場時候的莓鈴處于一個風口浪尖的位置,屢屢被黏上“不討喜”“惹人厭”等標簽。
與上述情況截然相反的是,有些原創角色不僅能與原作人物平分秋色,人氣和受追捧程度也絲毫不遜色于主角陣容。比如《名偵探柯南》的高木警官、《中二病也要談戀愛》的凸守早苗、《向陽素描》的智花、《血界戰線》的小黑與小白以及《境界的彼方》里面“萌萌噠”的新堂愛。
這些不被人排斥的原創角色,非但很好地沖破“原作捧原創黑”這一人設定律,還從側面告訴觀眾,哪怕原作和原創的角色同在一個畫面出現,只要各有各的閃光點與魅力點,那么兩者只會相得益彰,而并非相互排斥。
根據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偵探作品改編的TV動畫《名偵探波羅和馬普爾小姐》以原創人物梅貝爾的自述為切入點,由于過分刪減了原作內容及對原著角色的性格特寫,最終毀譽參半;《最游記》里朱泱和清一色的加入,完善了唐三藏等人的角色經歷,讓他們從平面的虛無走向有血有肉的實體。
動畫與原著在角色上的不同著重與立意,一方面會增加動畫制作的風險性,另一方面則會給受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享受,將原作推向另一個全新領域。
三、變異創造下的優與劣
任何一種改變都存在風險與機遇,對于動畫作品而言,衡量其變異創造成功與否的標準不單單指代銷量,更多是觀眾對這種變異方式的接受程度。原作粉不一定就要比動畫黨高貴,動畫黨也不要故作清高地孤立原作粉,一部作品從選材到構思固然離開作者的辛勤付出,而一部動畫從宣發到改編,同樣離不開監督編劇的二次創作思考。
我們關注的重點,從來就應該放在這部作品能否給予我們新鮮感與啟發性。
作為2015年年度最佳現象級動畫,《阿松》在原作的基礎上,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與潮流,將故事進行變異創造,不但深得觀眾喜愛,還掀起新一輪原作風暴,在各大排名榜單上屢屢屠榜。
這就是作品變異創造的優勢。尋求與原作不一樣的切入點,主動幫助觀眾進入發散性思維模式,在“原作+作者”和“動畫+劇本”的雙重合力之下,從雙向或多向角度去評析一部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輕音少女》在動畫上豐富和充實了原作簡單乏味的故事架構。
有了優勢在前,我們最后不妨把目光收回缺點部分。“原創結局惡心觀眾嘔死漫迷”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物語系列”多強大,45°角的拍攝方式多么出類拔萃,但“原作粉碎機”的稱始終會在新昭之的監督生涯當中留下痕跡(同理還有南澤十八這個小)。
一位學者曾就各方面改編原作的變異創造說道:“主題學研究的目的都是欲探討同一題材、主題、人物典型或意向等文學要素的跨國或跨民族的流傳與演變情況,以及它在不同作家筆下所獲得的不同處理。這些流傳、演變與不同處理其實就是一種變異創造。”
對于改編動畫修改原著作品,就個人而言,只要不涉及無厘頭惡搞或毀壞原作,大可抱著寬容的態度看待。一味抱守殘缺,人云亦云地制作動畫,并不見得就是最好的創作方式。借用原作者、改編者兩者的選材角度,從而拓寬我們看待一部作品的思想與中心相當有幫助(studio4°出品的動畫在這一方面做得十分不錯)。看動畫雖說大多圖個樂呵,但倘若能遇到需要稍微帶點腦子去看的作品,不是挺有意思的么?
在“角色”和“作品”的淺析過后,回歸創作本身,這種變異創造又體現在哪些方面?近年來跟隨社會風向而傾斜的動畫選材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這類動畫制作憑借哪些手法得以讓這個“混凝土出身”的國家躍身于動畫大國領域?
留著問題,我們下期繼續往下談。
————-最后————–
由于我不是學動畫出身的,寫稿是因為興趣使然。所以文筆和知識涵養方面確實不如各位大神,有不好的地方煩請指出,接受一切友好的建議,謝謝。
本站文章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投稿至郵箱:dxsen@qq.com